🌞1951年,廖政国将军蓦然发现一门崭新的美军榴弹炮赫然矗立在他的部队之中,他一时间感到困惑,随即转向身旁的参谋,参谋兴奋地回答,这是最近缴获的战利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廖政国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如水,他冷冷地命令士兵,将这门榴弹炮彻底扔掉。
1951年朝鲜战场,灰谷岭上,廖政国的声音在炮火声中显得格外突兀。
他手下的兵都懵了,这可是刚缴获的美式榴弹炮,宝贝疙瘩啊,怎么说炸就炸?
更别说这门105毫米榴弹炮还堵着撤退的路,整个二十军几万人马都被它卡在这儿,进退两难。
美军的飞机在头顶上盘旋,像秃鹫一样盯着下方,随时准备俯冲下来。
廖政国心里清楚,这炮要是留着,那就不是宝贝,而是催命符,时间就是生命,一声巨响,榴弹炮滚下山崖,堵塞的道路瞬间畅通,大部队得以迅速撤离。
没过多久,美军的炮弹就倾泻而下,将灰谷岭炸成一片火海,廖政国这一“狠”招,救了数万将士的命。
廖政国,这个名字在军史上或许不如一些名将响亮,但他绝对是一个狠角色。
他的“狠”,不是对敌人,而是对自己,对僵化的规则,对任何可能危及战友生命的东西。
他的军事生涯,就是一部不断打破常规,创造奇迹的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廖政国在苏北黄桥镇的新四军指挥所里,仔细研究从日军那缴获的手榴弹。
突然,手榴弹冒出一缕白烟,那一刻,他的脑海中闪过的是院子里正在学习的战友,他几乎没犹豫,一把就把手榴弹握紧了。
一声巨响,他倒在血泊中,右臂血肉模糊,醒来后,他关心的却是战友有没有受伤。
这一握,握出了他对战友的深情,也握出了他日后在战场上敢于决断的勇气。
黄桥战役是新四军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胜利,也是廖政国第一次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他利用地形优势,灵活调动部队,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也打出了廖政国的名声。
在解放战争期间,廖政国立下了不少战功。
在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中,面对国民党的猛烈进攻,他总是能冷静应对,抓住时机,以少胜多。
他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将领,他总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出奇制胜。
朝鲜战场,是廖政国军事生涯的巅峰,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遇到了补给难题,而美军新任指挥官李奇微看准机会,准备发动反攻。
二十军伤亡惨重,奉命撤退,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缴获的美式榴弹炮出了故障,堵住了撤退的道路。
灰谷岭山路崎岖,易守难攻,榴弹炮堵路,部队成了活靶子,美军的飞机随时可能会出现,开始轰炸,时间拖得越久,危险越大。
廖政国到达现场后,迅速判断了形势,他知道,常规的维修方法根本来不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壮士断腕。
他下令将榴弹炮推下山,为部队开辟撤退通道,这个决定让在场的一些干部不高兴,毕竟,榴弹炮是重要的武器装备,就这么炸了,太可惜了。
但廖政国力排众议,他深知,此时此刻,士兵的生命比任何武器都重要。
他立马写了收条,揽下了所有责任,这样才让大家信服,事实证明,廖政国的决策是正确的,部队撤离后不久,美军的轰炸就开始了。
要是榴弹炮还在那儿,后果真是不敢想象,廖政国用他的“狠心”,挽救了数万将士的生命。
陈阜将军在回忆录里说,廖政国心里总是想着士兵,把他们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廖政国在战场上还展现出对细节的惊人洞察力。
据记载,在一次战斗中,他仅凭炮弹的飞行时间和速度,就准确判断出了敌军炮兵阵地的位置和规模,并指挥部队进行精准打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
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体现了他非凡的军事素养,廖政国并非天生神将。
他成功的关键是他真的很爱学习和研究,他读的书很多,从《三国演义》到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都仔细研究过。
他还对各种武器装备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缴获新的武器,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研究其构造和性能。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武器的钻研,使他能够在战场上更好地运用战术,克敌制胜。
廖政国,一个在战场上敢于“狠”下决心的将军。
他的“狠”,不是冷酷无情,而是深沉的爱,是对战友的爱,是对胜利的渴望。
他靠自己的坚韧,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了奇迹,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